记得小时候每到腊月,妈妈就会开始准备做腊肉,整个院子里都飘着淡淡的肉香和调料香。那时候总觉得腊肉是冬天里最金贵的吃食,切片蒸好后,肥肉晶莹剔透,瘦肉紧实醇香,配着米饭能多吃两碗。后来自己成家了,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做腊肉,才发现腊肉又香又好吃怎么做的,其实关键在选料和腌制的细节,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。只要跟着步骤慢慢来,在家也能做出不输老家味道的腊肉。
做腊肉首先得选对肉,这是味道的基础。最好选新鲜的五花肉,而且是那种肥瘦相间的三层肉,太瘦的肉做出来会柴,太肥的又会腻。买肉的时候要注意,肉质要鲜红有光泽,用手摸起来紧实有弹性,没有异味。一般来说,十斤五花肉做腊肉刚刚好,太多了家里不好晾晒,太少了又不够吃。选好的五花肉不用洗得太干净,稍微用温水冲一下表面的杂质就行,洗得太湿会影响后续腌制时调料的附着。把肉切成宽约五厘米、长约三十厘米的长条,这样既方便腌制入味,也方便后续悬挂晾晒。切好后在肉的一端钻个小孔,穿上棉线,这样后面挂的时候就方便了。
接下来是腌制调料的准备,这一步直接决定了腊肉的风味。传统的做法不需要太多复杂的调料,简单的盐、花椒、八角、桂皮、香叶和少量糖就足够了。盐的用量很关键,十斤肉大概需要一斤盐,盐放少了腊肉容易坏,放多了又会太咸。先把盐倒进锅里,再加入一把花椒、两个八角、一小块桂皮和一两片香叶,开小火慢慢炒,炒到盐微微发黄,能闻到花椒和香料的香味就可以关火了,把炒好的盐放凉备用。这里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,喜欢吃辣的可以加一点干辣椒一起炒,喜欢五香味浓一点的可以多放些八角和桂皮,但新手建议先按基础比例来,熟悉了再慢慢调整。
腌制腊肉的时候要有耐心,不能着急。把放凉的盐和香料均匀地涂抹在肉条上,尤其是皮上和肥瘦相间的地方,要反复揉搓,让调料充分附着在肉上。涂抹好后,把肉放进一个大缸或者深一点的盆里,皮朝下肉朝上码放整齐,每码一层肉就撒一层剩下的盐和香料,最后在最上面压一块重物,比如一块干净的石头或者装满水的坛子,这样能让肉更好地吸收调料的味道,也能把肉里的血水压出来。腌制的时间要根据温度来定,冬天温度低,大概需要腌制七天左右,夏天温度高,三天左右就够了。在腌制的过程中,每天要把肉翻一次面,确保每一块肉都能均匀入味。
腌制好的腊肉就可以拿出来晾晒了,这一步是让腊肉产生独特香味的关键。把腌制好的肉条用清水冲洗一下表面的盐粒和血水,然后挂在通风、阴凉、干燥的地方,不能放在太阳底下暴晒,暴晒会让肉的水分流失太快,导致肉质变柴。如果家里有院子,挂在院子里的屋檐下是最好的,风吹不着雨淋不着,还能通风。晾晒的时候要注意肉与肉之间留一点距离,不要挤在一起,这样通风效果更好。晾晒的时间大概需要半个月到一个月,具体要看天气情况,只要腊肉的表皮变得干燥紧实,颜色变成深红色,用手摸起来没有黏腻感,就说明晒好了。
有些地方做腊肉还会有熏制的步骤,熏过的腊肉香味更浓郁,还有一股独特的烟熏味。如果喜欢熏腊肉,可以在晾晒好后进行熏制。准备一个大铁桶,在桶底铺上一层锯末,再撒上一些柏树枝、橘子皮或者甘蔗渣,这些材料熏出来的腊肉会有淡淡的清香。然后在桶里架一个架子,把晾晒好的肉条挂在架子上,盖上桶盖,在桶盖上留几个小孔通风。点燃锯末,让它慢慢冒烟,不要让火太大,保持小火慢熏,熏到腊肉的颜色变成深棕色,表皮有一层薄薄的烟熏层就可以了。熏制的时候要注意通风,避免烟雾太浓呛到人,还要看着火,不要让锯末烧起来。
做好的腊肉可以保存很长时间,把熏好或者晒好的腊肉取下来,用保鲜袋或者油纸包好,放进冰箱的冷冻室里,想吃的时候拿出来解冻就行。腊肉的吃法有很多种,最简单的就是蒸着吃,把腊肉切成薄片,放在盘子里,上锅蒸二十分钟左右,蒸好后撒上一点葱花,肥而不腻,香嫩入味。也可以用腊肉炒青椒、炒蒜苗,青椒和蒜苗的清香能中和腊肉的油腻,吃起来特别下饭。还可以用腊肉炖土豆、炖萝卜,炖出来的汤浓郁鲜美,土豆和萝卜吸收了腊肉的香味,也变得特别好吃。
现在每次做腊肉,都会想起小时候妈妈在腊月里忙碌的身影,那时候觉得腊肉是难得的美味,现在自己做起来,才发现这其中不仅有食物的香味,还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牵挂。其实腊肉又香又好吃怎么做的,并没有什么秘诀,无非就是选好料、用心腌、耐心晒,每一个步骤都倾注了时间和心意,这样做出来的腊肉自然味道独特。如果你也喜欢吃腊肉,不妨趁着空闲的时候试试在家做,相信当你吃到自己亲手做的腊肉时,一定会觉得所有的等待都是值得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