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时候最盼着家里做米糕,刚蒸好的米糕掀开锅盖那一刻,白花花的糕体冒着热气,米香混着淡淡的甜味往鼻子里钻。伸手捏一块吹凉,咬下去的瞬间先是轻轻的酥脆感,接着是软糯的内里,那味道能让整个下午都变得甜甜的。后来自己试着在家做,一开始总做不出记忆里的酥软口感,要么太硬要么粘牙,慢慢摸索着调整步骤,才终于找到米糕怎么做又酥又好吃的关键。其实家常米糕做法不算复杂,只要把每一个小细节做到位,新手也能做出外酥内软的美味。
做米糕的第一步,选米是基础。很多人以为随便用点大米就行,其实米的种类和配比直接影响口感。最好用籼米和糯米按比例搭配,籼米占七成,糯米占三成,这样做出来的米糕既有酥脆的口感,又不会因为糯米太多而粘腻。如果只用籼米,米糕会偏硬;只用糯米,又容易粘牙不成形。买米的时候要挑新鲜的,陈米做出来的米糕香味不足,口感也会发柴。选好的米不用洗太多遍,淘洗两三次,把表面的灰尘冲掉就行,洗得太干净会把米表面的淀粉洗掉,影响后续的黏性和酥脆度。
泡米的时间和水温也不能马虎。很多人泡米只泡一两个小时,米芯没泡透,磨出来的米浆不均匀,蒸出来的米糕就会有硬疙瘩。正确的做法是用常温的清水泡米,夏天泡6到8小时,冬天泡10到12小时,中间可以换一次水,避免米水发臭。泡好的米用手能轻松捏碎就可以了,如果捏的时候还能感觉到硬芯,就再延长一两个小时。泡米的水不用倒掉,磨米浆的时候可以加进去,这样能保留米本身的香味和营养。磨米浆的时候,要把米和泡米水一起倒进料理机,磨得细一些,最好过一遍筛,这样米浆更细腻,蒸出来的米糕口感也更顺滑,不会有粗糙的颗粒感。
发酵是米糕变得酥软的关键步骤。磨好的米浆里要加入适量的白糖和酵母,白糖的量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调整,一般500克米加50到60克糖就差不多了。酵母要用耐高糖酵母,这样发酵效果更好,500克米加3到5克酵母就行。把白糖和酵母倒进米浆里,用筷子充分搅拌均匀,然后盖上保鲜膜,放在温暖的地方发酵。夏天可以直接放在室温下,冬天要放在温暖的地方,比如烤箱里放一碗温水,或者放在暖气片旁边,温度保持在28到32度之间,发酵效果最好。发酵时间一般需要1到2小时,直到米浆表面出现密密麻麻的小气泡,体积膨胀到原来的1.5到2倍大,闻起来有淡淡的酒香,就说明发酵好了。发酵好的米浆不能直接蒸,要再用筷子搅拌一下,把里面的气泡排掉,这样蒸出来的米糕组织更均匀,不会有大的空洞。
蒸制的过程也有讲究,容器要提前准备好,用深一点的盘子或者模具,内壁刷一层薄薄的食用油,这样米糕蒸熟后容易脱模,不会粘在容器上。把搅拌好的米浆倒进容器里,倒到七八分满就行,因为蒸的时候米糕还会膨胀。倒好后不要马上蒸,先静置10分钟,让米浆再次醒发一下,这样蒸出来的米糕会更蓬松。蒸锅提前加水烧开,然后把装着米浆的容器放进去,盖上锅盖,用中火蒸30到40分钟。蒸的时间要根据容器的大小和米浆的厚度来调整,容器大、米浆厚的话就多蒸一会儿。蒸到一半的时候,不要打开锅盖,以免温度下降,影响米糕的膨胀。蒸好后不要马上开盖,关火后焖5分钟再开盖,这样米糕不会因为突然遇冷而塌陷。
很多人蒸好米糕后直接就吃,其实还有一个小技巧能让米糕更酥脆。把蒸好的米糕取出来,稍微放凉一点,然后用刀切成小块,放在平底锅上,用小火煎一下,煎到两面金黄酥脆,这样米糕的口感会更丰富,外面酥脆,里面软糯,吃起来更香。煎的时候不用放太多油,刷一层薄油就行,避免太油腻。如果不想煎,也可以把米糕放在烤箱里,上下火180度烤10分钟左右,同样能达到酥脆的效果。做好的米糕要尽快吃完,放凉后口感会变差,如果一次吃不完,可以用保鲜膜包好,放在冰箱里冷藏,下次吃的时候再加热一下,味道依然很好。
其实米糕怎么做又酥又好吃,并没有什么特别复杂的技巧,就是把选米、泡米、磨浆、发酵、蒸制这些步骤都做好,每一个细节都注意到,就能做出美味的米糕。有时候可能第一次做会失败,比如发酵不够或者蒸的时间不对,不用灰心,多试几次,慢慢调整,就能掌握其中的窍门。每次做米糕的时候,闻着厨房里飘来的米香味,就会想起小时候的味道,那种简单的美味,总能让人觉得温暖又幸福。自己在家做的米糕,没有添加剂,吃起来更健康,也更有成就感,无论是当早餐还是当点心,都是不错的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