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方的秋冬季节,街头巷尾偶尔会飘来枣的甜香,那多半是有人在做枣疙瘩。这种不起眼的家常点心,凭着枣的香甜和面的酥软,成了不少人记忆里的温暖味道。很多人自己在家做枣疙瘩时,总觉得面不够酥软,要么发得不好咬着费劲,要么口感扎实少了几分蓬松,其实想要做好并不难,关键在几个小细节上多下点功夫。
先说说食材的选择,这是打好基础的第一步。做枣疙瘩用的面粉,选普通的中筋面粉就好,不用特意买高筋或者低筋的,家里平时蒸馒头包饺子的面粉就行。酵母的用量要根据面粉多少来定,一般五百克面粉配五克左右的酵母,要是天气冷,酵母可以稍微多放一点点,但也别过量,不然面容易有酸味。枣的话,最好选那种干红枣,比如灰枣或者骏枣,肉质厚实甜度也够,吃起来更有嚼头。另外,还得准备点温水和少量的白糖,白糖不仅能增加甜味,还能帮助酵母发酵,让面发得更均匀。
和面是决定枣疙瘩面酥软与否的关键步骤,很多人就是在这一步出了问题。先把酵母放进温水里,用筷子搅和匀了,静置个三五分钟,让酵母充分活化。温水的温度很重要,不能太烫,不然会把酵母烫死,也不能太凉,发酵速度会变慢,摸着不烫手背,大概三十五度左右最合适。然后把活化好的酵母水倒进面粉里,再加点白糖,边倒边用筷子搅拌,把面粉搅成絮状,这时候就可以下手揉面了。揉面的时候要顺着一个方向揉,把面团揉得光滑细腻,就像咱们平时说的“三光”,面光、盆光、手光。揉好的面团盖上湿布或者保鲜膜,放在温暖的地方醒发,比如厨房的暖气片旁边,或者把盆放进温水里,醒发时间大概一个小时左右,具体要看面团的状态,等面团发到原来的两倍大,用手戳个洞,洞不塌陷也不回缩,就说明发好了。
醒面的时候可以处理枣,枣要先洗干净,然后放进温水里泡个十几分钟,泡到枣皮有点发皱,肉质变软就可以了。泡好的枣捞出来沥干水分,用剪刀把枣核去掉,再把枣肉剪成小块,不用剪得太碎,稍微大一点吃的时候能咬到枣肉的颗粒感,口感更好。要是喜欢更甜的味道,还可以在枣肉里加一点点红糖拌匀,不过红枣本身甜度就够,不加也没关系,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整就行。
面团发好后,不能直接就包枣,还要再揉一遍,把面团里的空气排出来,这样做出来的枣疙瘩口感才会均匀。把排气后的面团放在案板上,擀成一个厚度约一厘米的大面片,然后把处理好的枣肉均匀地铺在面片上,从面片的一端开始卷起来,卷成一个长条,再用刀把长条切成大小均匀的小块,每一块就是一个小疙瘩的雏形。切好的小疙瘩不要马上就蒸,还要再静置十分钟二次醒发,这一步能让面更酥软,二次醒发后你会发现小疙瘩稍微变大了一点,用手摸起来软软的,这时候就可以上锅了。
蒸枣疙瘩的时候,蒸锅要先加水烧开,然后把小疙瘩放在蒸屉上,注意每个疙瘩之间要留一点空隙,避免蒸的时候粘在一起。蒸锅上汽后,转中火蒸十五到二十分钟,具体时间要看疙瘩的大小,小一点的时间短点,大一点的就稍微延长几分钟。蒸好后不要马上开盖,先焖个三五分钟,让温度慢慢降下来,这样可以防止枣疙瘩因为温差太大而塌陷,影响口感和外形。焖好后开盖,一股枣香和面香就扑面而来,这时候的枣疙瘩看起来蓬松饱满,用手轻轻一捏就能感觉到它的酥软。
有时候家里人多,一次做的枣疙瘩吃不完,放凉了之后口感可能会有点硬,这时候可以把它放进微波炉里加热十几秒,或者再放回蒸锅里蒸两分钟,就能恢复酥软的口感了。其实枣疙瘩怎么做面酥软又好吃,真的没有什么复杂的技巧,就是把每一步都做细致了,酵母活化到位,面揉匀醒发好,二次醒发不省略,蒸的时候掌握好火候和时间,这样做出来的枣疙瘩,每一口都能吃到面的酥软和枣的香甜,无论是当早餐还是下午茶,都是很不错的选择。
记得小时候,奶奶经常在周末做枣疙瘩,我和弟弟就围着灶台转,等着刚出锅的枣疙瘩凉一点就赶紧拿一个,烫得两手来回倒,也舍不得放下。现在自己长大了,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做枣疙瘩,虽然步骤都是一样的,但总觉得多了一份对童年的回忆。其实美食就是这样,不仅能满足味蕾,还能承载着很多温暖的故事。只要用心去做,哪怕是最简单的家常点心,也能做出让人难忘的味道,就像这枣疙瘩,简单的食材,朴实的做法,却能带来最踏实的幸福。